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组合 成语组合

清明上河图_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200字

zmhk 2024-05-28 人已围观

简介清明上河图_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200字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清明上河图”的优缺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1.清明上河画面内容是什么2.

清明上河图_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200字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清明上河图”的优缺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1.清明上河画面内容是什么

2.《清明上河图》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3.《清明上河图》上一共画了多少个人

4.《清明上河图》怎么画

5.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

6.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中华瑰宝《清明上河图》吗?它是在什么情况下所作的?

清明上河图_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200字

清明上河画面内容是什么

       《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繁华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

       图画共描绘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往来百姓衣着各有不同,其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另外,图中所绘城郭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鉴赏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

       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清明上河图》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

       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

       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画有的人数,说法不一,常见的有500余人说(白寿彝《中国通史》)、815人说(汤友常数米法)、1695人说(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此外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各种说法较为一致。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清明上河图》上一共画了多少个人

       一、历史背景:张择端在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当时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二、《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三、作者简介

       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

       扩展资料一、《清明上河图》的评价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白寿彝任顾问的《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全卷所绘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种车船二十余辆艘,房屋众多,道具无数,场面巨大,段落分明,结构严密,有条不紊。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

       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

       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二、张择端的故事

       很早以前,西边很远的大山里有个深水潭,人们都靠潭里的水浇地、做饭过日子。有一天

《清明上河图》怎么画

       《清明上河图》上一共画了1643个人物。

       《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汴梁(今河南开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今人通过这幅画,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据日本作家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牲畜208头,比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如此浩瀚的画卷,画面结构严谨,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得非常细致生动,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界画”(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画法娴熟自然。

扩展资料

       《清明上河图》的三个主要版本:

       张择端的原创版本,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画家仇英的临摹创新版本,现保存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清朝乾隆皇帝命令皇家画工御制的官方临摹本,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珍品,此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者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人民网-《清明上河图》传世之谜

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

       《清明上河图》的画法如下:

       宋徽宗时代的宫廷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为市井风俗画作品,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图画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再现了北宋开封城市生活的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扩展资料:

       散点透视构图法:

       透视,是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专用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

       运用历史:

       早在南北朝时代,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昆仑山)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他说的是用一块透明的“绢素”,把辽阔的景物移置其中,可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是在绘画史上对透视原理的最早论述。

       到了唐代,王维所撰《山水论》中,提出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黛色),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可见当时山水画家都是重视透视规律的。

       到了宋代,中国山水画透视法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但是直到今天,中国画仍然保持着使用散点透视的作画方法。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中华瑰宝《清明上河图》吗?它是在什么情况下所作的?

       创作背景:1101年—1124年,张择端在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当时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

       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扩展资料:

       作者采用散乱透视法,以长篇形式将复杂的风景融入统一多变的画面中。画中所画的城与城的桥屋之间的距离有高有低、草树牛和驴的大小、家的走工、船车的旅程、所有这些都完成了他们的礼仪,不能被计算在内。

       场景广阔,内容极为丰富。全画宏伟,构图严谨,笔法工整。它充分体现了画家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刻洞察力和精湛的艺术表现。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伟大的写实绘画艺术瑰宝,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等详细意象的第一手资料。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的表现手法,都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的经典。

       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北宋时期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就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

       她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象征着中国古代绘画的巅峰,是中华文化的传世瑰宝。

       宋代书画家张择端,曾在汴京相国寺寄居。一次偶然机会,宋徽宗到相国寺视察,认识了张择端,就让宰相把他召至翰林书画院。

       张择端来到汴京城后,看到繁盛的都市风光,发出了深深的感叹,一方面赞誉当时的盛世,另一方面也想把这样的盛景保留下来。

       (张泽端)

       于是,他下决心画一幅画作,将汴京的繁华风貌描绘下来,让后世欣赏。这样的想法影响了后世近千年,为我们了解北宋社会风貌奠定了基础。

       就这样,张择端绘制了恢弘巨制《清明上河图》,这幅民俗风景画卷如实反映了北宋汴京城的热闹场景,被后世誉为“中华第一神品”。

       《清明上河图》完成后被收入御府;靖康之变后落入金人之手;后被收入皇宫,工匠进宫干活,用赝品换出宫并几经转卖;明时被严嵩夺得后又不知去向。

       在清朝对罪臣抄家时意外发现此图并收在紫禁城;后又被溥仪偷出宫,解放后《清明上河图》重回祖国怀抱,最后收入故宫博物馆。历经波折啊!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以绢本设色,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全图以长卷形式记录北宋汴京城市风貌,以及当时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

       张择端绘制了数量庞大的人物,以及牛、骡、驴等牲畜,还有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具特色,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画面采用鸟瞰式的全景法,集中描绘了当时汴京城东南城角的民俗区域,整画幅长而不冗杂,繁密而不混乱,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画中景物从寂静的原野,到浩瀚的河流和高耸的城廓,全部井然有序、一丝不乱,比如舟车里的人物、市招上的文字、摊贩的陈设货物等。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既是一幅风景画,更是一幅民俗画,画中有仕、农、工、商、僧、道、吏、妇女、小孩、老人等人物,还包括赶集、溜街、饮酒、推舟、拉车、聚谈、乘轿、骑马等生活场景。

       同时描绘大街小巷极其繁华,有酒楼、茶肆、官府宅第、阁楼、点心铺,还有城楼、桥梁、码头、船只等。

       全卷浑然一体,景中含有人物,人物融入景里,画中人物、景象、细节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关系处理恰到好处。

       整幅画作体现了书画家张择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入微,以及高超的绘画技能。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繁荣的历史见证,她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的地位都是独一无二的,誉“ 中华第一神品”当之无愧!

       (文中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名称:清明上河图

       类别:纸类文物、书画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

       文物现状: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份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的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6?1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但是更多的专家认为图取名为《清明上河图》,其含义就是清明节去河边(具体干什么暂不探讨),而图尾柳树边正是主仆一行人出行,完全可以看做是遐想的主人公,那么《清明上河图》名字的含义就完全可以诠释了。反到是有些专家认为画的开始部分来的唐突,好像人为的裁去开头部分,因为原画开头部分有宋徽宗的题字,被裁剪获利之说更有可信度。

       好了,今天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清明上河图”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