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虚张声势_虚张声势的意思

zmhk 2024-05-10 人已围观

简介虚张声势_虚张声势的意思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虚张声势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虚张声势的话题吧。1.虚张声势什么意思2.虚张声势的虚字解释是3.

虚张声势_虚张声势的意思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虚张声势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虚张声势的话题吧。

1.虚张声势什么意思

2.虚张声势的虚字解释是

3.成语故事中的虚张声势?

4.虚张声势什么意思?虚张声势典故出处介绍

虚张声势_虚张声势的意思

虚张声势什么意思

       虚张声势的意思是:指大造声势,借以吓人,假装出强大的气势。

       虚张声势,汉语成语,拼音为xū,zhāng,shēng,shì,形容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出处如下。

       1、《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2、冯惟敏《不伏老》第一折:都只是虚张声势,止不过故意穷忙。

       3、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操大惊,留曹洪屯兵河上,虚张声势。”

       4、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谭与尚入城坚守;熙与干离城三十里下寨,虚张声势。”

       5、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告诉他此事,命他托察院,只要虚张声势,惊唬而已。”

历史典故:

       西汉景帝时,李广为上郡太守。当时匈奴入侵上郡,景帝派宠幸之臣到上郡,助李广习兵击匈奴。

       一天,该臣与骑从十余人外出游猎,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开战,随从尽死,仅该臣一人被射伤逃至李广军营。李广说:“一定是射雕的匈奴人。”乃率百余骑兵追击那三个匈奴人,三人因无马步行,行数十里被李广追上,果然是射雕的匈奴人,李广杀死其中二人,活捉一人。

       将活捉的匈奴人带上附近小山,突然发现不远处有数行匈奴骑兵。匈奴骑兵也看见了李广他们,认为是汉朝的诱敌之兵,于是上山布阵。

       李广的随从们非常害怕,想赶快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大军数十里,这样逃跑,匈奴骑兵一定追杀过来,那我们就完蛋了。如果我们按兵不动,匈奴兵以为我们是诱敌之兵,一定不敢袭击我们。”李广命令士兵继续往前靠近,又下令解下马鞍。随从们说:“敌人这么多,解下马鞍,万一情况紧急,怎么办?”

       李广说:“解下马鞍,可以让匈奴兵更加坚信我们是诱敌之兵。”匈奴兵中一骑白马之将出阵,李广上马带十余人追杀,射死骑白马之敌将,仍然回到原地,解下马鞍,让马卧下休息。直到天黑,匈奴兵始终怀疑,不敢前进,又恐怕汉朝有伏兵在附近会乘黑夜进攻,于半夜时退兵后撤。

       第二天天亮后,李广才带领随从回到大军营中。

虚张声势的虚字解释是

       问题一:虚张声势的张是什么意思 张:铺张,夸大。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

        问题二:虚张声势是什么意思 虚张声势,常用成语,形容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有印度同名**《虚张声势》,其讲述的是一个职业骗子Roy的故事。

        问题三:虚张声势的意思是什么 虚:虚假;张:张扬。假装出强大的气势

        问题四:虚张声势的张的意思 虚张声势

        张:铺张,夸大。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

        问题五:虚张声势的意思 虚张声势

        装腔作势称英雄的战术“虚张声势”并非平常那种“打肿脸充胖子”那么简单。

        作为计谋中的一种打气袋的方式,是用来迷惑对方,松懈其斗志,削弱其战斗准备,以渗透或压倒之势,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问题六:虚张声势的怪是什么意思 虚张声势,常用成语,形容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

        虚张声势的怪大概是虚张声势的怪物 南京得骥教育

成语故事中的虚张声势?

       虚:虚假;张:张扬。

       虚张声势,汉语成语,形容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

       出自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虚张声势什么意思?虚张声势典故出处介绍

        1. 虚张声势成语故事

        虚张声势 [xū zhāng shēng shì]

        基本释义

        张:铺张,夸大。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版,借以吓人。

        出 处权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2. 关于三国的成语故事,要简洁!!!!快快!!!!!!!!!

        这个网上随便一搜就有很多啊

        挑灯夜战,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走麦城,水淹七军,桃园结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女博士 24.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47.竖子成名 70.斗酒只鸡

        2.清尘浊水 25.釜中之鱼 48.掩目捕雀 71.冢中枯骨

        3.平视获罪 26.升堂拜母 49.龙骧虎步 72.捉刀人

        4.煮豆燃萁 27.少女风 50.阔步高谈 73.太丘道广

        5.才高八斗 28.生子当如孙仲谋 51.五字客 74.难兄难弟

        6.司马昭之心 29.中圣人 52.坐谈客 75.同恶相济

        7.去梯之言 30.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53.坐不窥堂 76.蓝田生玉

        8.穷鸟入怀 31.梁上君子 54.坐不安席 77.木 奴

        9.扇火止沸 32.求田问舍 55.作奸犯科 78.枕石漱流

        10.哭竹生笋 33.百里才 56.乐不思蜀 79.十鼠同穴

        11.青白眼 34.长林丰草 57.弊车赢马 80.巾 帼

        12.穷途之哭 35.池中物 58.吴下阿蒙 81.心膂爪牙

        13.青蝇吊客 36.倒 屣 59.髀肉复生 82.开门揖盗

        14.引咎责躬 37.浮瓜沉季 60.闻雷失箸 83.方 寸

        15.引虎自卫 38.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61.望梅止渴 84.不谋而同

        16.牵裾而谏 39.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62.相斫书 85.车载斗量

        17.迅风振秋叶 40.官渡柳 63.神 伤 86.双 珠

        18.言过其实 41.怀 橘 64.荀令香 87.日月入怀

        19.轻财好施 42.枯树生华 65.悬 棒 88.形影相吊

        20.青蝇染白 43.还 鮓 66.云中白鹤 89.秉烛夜游

        21.穷兵黩武 44.老牛舐犊 67.的卢马 90.留 犊

        22.三马同槽 45.捋虎须 68.玉山倾倒

        23.三 余 46.虱处裈中 69.衣绣昼行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东汉末年,民生凋敝.兵荒马乱,群雄竞起. 枭雄曹操,首屈一指.龙骧虎步,踌躇满志.

        唯才是举,远见卓识.济济多士,如虎添翼. 发号施令,假传圣旨.身经百战,出生入死.

        青梅煮酒,旁敲侧击.梦中杀人,狐性多疑.望梅止渴,略施小计.割发代首,工于心计.

        对酒当歌,横槊赋诗.才兼文武,独步一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诸葛孔明,惊才风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用行舍藏,韬晦待时.

        三顾茅庐,精诚所至.知遇之恩,投桃报李. 隆中对策,审时度势.指点江山,面授机宜.

        初出茅庐,锦囊妙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舌战群儒,力排众议.草船借箭,妙算神机.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妙计,化险为夷. 七擒七纵,有胆有识.六出祁山,矢志不移.

        文韬武略,经天纬地.苦心经营,不遗余力. 事必躬亲,日理万机.出师未捷,积劳成疾.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继无人,此恨何及. 武圣关羽,义薄云天.赤胆忠心,天人共鉴

        桃园结义,相见恨晚.同生共死,披肝沥胆. 身在曹营,忠心在汉.过关斩将,一往无前.

        华容让道,网开一面.知恩图报,仰不愧天. 刮骨疗毒,处之泰然.夜读春秋,手不释卷

        单刀赴会,视若等闲.水淹七军,智勇双全.位高权重,志得意满.顾盼自雄,自负不凡.

        痛失荆州,令人扼腕.败走麦城,虎落平川. 三强会战,临军对阵.决一雌雄,赤壁鏖兵.

        旌旗蔽日,樯橹连云.刀枪林立,剑戟森森. 风猛火烈,流急水深.人喊马嘶,鼓角齐鸣.

        短兵相接,弓折刀尽.血海尸山,触目惊心. 曹军败北,豕突狼奔.灰飞烟灭,片甲不存.

        周郎赤壁,羽扇纶巾.以寡敌众,大获全胜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天下大势,鼎足三分.

       

       诸葛亮一出祁山就被马稷给坑了,导致街亭失守只能无奈撤兵。不过诸葛亮首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还是有一个比较大的收获,那就是成功说服姜维,将他招至旗下。此举也算是弥补了失去马稷的损失,而且姜维可能顶的上好几个马稷。其实诸葛亮也知道蜀汉的困境就是缺乏人才,所以才想招募姜维。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虚张声势”,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是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发生在诸葛亮“一出祁山”之时,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姜维和马遵。原文如下:

        孔明传令曰:“凡攻城池,以初到之日,激励三军,鼓噪直上。若迟延日久,锐气尽隳,急难破矣。”于是大军径到城下。因见城上旗帜整齐,未敢轻攻。候至半夜,忽然四下火光冲天,喊声震地,正不知何处兵来。只见城上亦鼓噪呐喊相应,蜀兵乱窜。孔明急上马,有关兴;张苞二将保护,杀出重围。回头看时,正东上军马,一带火光,势若长蛇。孔明令关兴探视,回报曰:“此姜维兵也。”孔明叹曰:“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

        收兵归寨,思之良久,乃唤安定人问曰:“姜维之母,现在何处?”答曰:“维母今居冀县。”孔明唤魏延分付曰:“汝可引一军,虚张声势,诈取冀县。若姜维到,可放入城。”又问:“此地何处紧要?”安定人曰:“天水钱粮,皆在上邽;若打破上邽,则粮道自绝矣。”孔明大喜,教赵云引一军去攻上邽。孔明离城三十里下寨。早有人报入天水郡,说蜀兵分为三路:一军守此郡,一军取上邽,一军取冀城……马遵从之,遂令姜维引三千军去保冀城;梁虔引三千军去保上邽。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一出祁山”,曹魏西北守将惊慌失措,不少城池纷纷落入诸葛亮手中。但在攻打天水期间,北伐大军却遭到了姜维的顽强抵抗,不仅赵云被姜维设计击退,就连诸葛亮都身陷重围。幸好此时关兴和张苞及时赶到,诸葛亮这才安全脱险。诸葛亮因此也非常欣赏姜维的才能,后来巧施计策,终于令姜维归顺。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亮口中的“虚张声势”,意为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唐代韩愈、《论淮西事宜状》中的“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在《三国演义》当中,姜维归顺蜀汉可谓是诸葛亮“一出祁山”时最大的收获。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姜维在与赵云的单挑中,不仅令赵云大惊失色,还设计将赵云所部团团包围。第二是当诸葛亮亲自率部进攻天水市,又是姜维设计,令诸葛亮第一次身陷重围,竟然需要关兴和张苞前来解围。这两点令诸葛亮认为姜维是自己一生中难得一遇的贤者,所以对其欣赏有加,将自己的平生所学倾囊相授。

        那么,小说中描述的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吗?历史上的姜维真的有这么厉害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小说中姜维投降蜀汉的情节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并非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姜维传》载:“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这也就是说,在姜维投降诸葛亮的过程中,并没有他与赵云、诸葛亮的智斗,而仅仅是因为天水太守不信任姜维,令姜维走投无路,只得投降诸葛亮。

        至于说到诸葛亮为何对姜维这个曹魏西北边陲一个小吏为何如此重视,不仅与诸葛亮的北伐策略和目的相关,也与姜维在西北地区的名气和威望有着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诸葛亮北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复兴汉室,但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诸葛亮北伐的首要目标是尽快夺取陇右地区。而在蜀汉朝廷当中,既缺乏熟谙该地地理民情又在当地具有较高民望之人,而姜维则是符合这一标准的唯一人选。据《三国志·姜维传》载,姜维本是陇右的天水郡人氏,对陇右地区的地理、民俗都非常熟悉,且自身有着羌族血统,与西北各少数民族关系密切。同时,姜维“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这些特质是蜀汉将领中所缺乏的。故此,诸葛亮才会对姜维给予厚望,并将其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

       好了,关于“虚张声势”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虚张声势”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