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裨补阙漏怎么读_裨补阙漏怎么读音

zmhk 2024-09-21 人已围观

简介裨补阙漏怎么读_裨补阙漏怎么读音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裨补阙漏怎么读”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1.?Բ???©??ô??2.阙的意思 阙的意

裨补阙漏怎么读_裨补阙漏怎么读音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裨补阙漏怎么读”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Բ???©??ô??

2.阙的意思 阙的意思是什么

3.在诸葛亮与黄承彦的名气谁更大?

4.有关诸葛亮的两个小故事..

5.求大家帮我找一个历史故事,越短越好200-300字

6.裨补阙漏怎么读

裨补阙漏怎么读_裨补阙漏怎么读音

?Բ???©??ô??

       一、赵子龙单骑救主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领大军83万~谎称100万~兵临新野~~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与当地农民一起逃难~~兵荒马乱中~~刘备的两个妻子与儿子走失了~~赵子龙单骑往返~~先救下了糜竺~~然后找到甘夫人与糜夫人~~怀抱阿斗~~准备撤退~~却正撞上夏侯敦率领的3千铁骑先锋队~~赵子龙斩夏侯恩~~夺得青钢剑~~枪刺剑斩~~独立斩杀了曹军50多位大将~~杀得七进七出~~血染铠甲~~曹操赶到后~~被赵子龙的勇猛所震撼~~下令不准放冷箭~~于是~~赵子龙在大军包围的情况下~~杀出了一条血路~~顺利救下阿斗。

       二、子龙一身是胆也

       曹操争夺汉中时~黄忠去袭击曹操的运粮队~很长时间都没有回来~~赵子龙带领数十骑出外接应~~却不料遇到曹操的先锋~~交战没多久~~曹操大部队赶到~~于是赵子龙且战且退~~就在马上能够全身而退时~~大将张著被围~~赵子龙单枪匹马~~救出张著~~随后一直退到了大营~~接应的张翼迎回子龙等人~~命令关闭宅门~~被赵子龙制止~~在子龙的命令下~~整座大营寂静无声~~更是大开营门~~赵子龙白袍银甲~~单骑候在大营前~~曹操追赶而至~~发现情况不对~~以为有伏兵~~马上命令大军撤退~~此事~~子龙狼牙枪一挥~~营内的弓弩手万箭齐发~~将曹军打得措手不及~~曹操狼狈而退~~随后刘备与诸葛亮巡视营寨时~~大夸:子龙一身是胆也~!

       三、温酒斩华雄

       盟军讨伐董卓时~~董卓帐下猛将华雄击败先锋孙坚~击杀孙坚麾下数名将领~~一时风光无限~~盟军暗叹无人能敌华雄~此时、关云长毛遂自荐~~盟军盟主袁绍不同意~~曹操当即倒了一杯热酒~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前去杀敌。”关云长接过酒杯,又放在桌上说:“等我杀了华雄再回来再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不数合~~就将华雄斩于马下~~回来后~~酒还是热的~

       四、三英战吕布

       华雄被杀后~~盟军逼近虎牢关~~三国第一猛将吕布死守关口~~张飞性急~~骂了两句就上前单挑吕布~~刘备关羽怕张飞有失~~急忙拍马赶上来助战~~三人鏖战上百回合~~不分胜负~~至此~~吕布彻底勇冠三军~~正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五、关云长千里走单骑

       刘备三兄弟在下邳被曹军围攻而失散~~关羽降汉不降曹~暂时寄居在曹操麾下~~得知兄长在河北袁绍处~~当即带领两位嫂子~~北上寻兄~~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先后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毙于马下~~继斩颜良诛文丑之后~又一次名动天下~!

       六、空城计

       马谡失街亭后~~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进发~诸葛亮身边全是文官~~5000的士兵已经分了一半去运粮了~~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看见了~~认为诸葛亮一定是用伏兵~~马上命令大军撤退~~却不知~~撤退了才是中了诸葛亮的计~

       七、白帝城托孤

       刘备在被陆逊营烧七百里后~~退居白帝城~~染病不起~~渐渐沉重~~随后招来诸葛亮托孤~~大意是说诸葛亮才智胜曹丕百倍~~一定能光大蜀国~~还说阿斗能扶就扶~~不能扶就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诸葛亮不胜惶恐~~当即说一定誓死辅佐刘禅(即阿斗)~~之后诸葛亮的确如他所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八、定军斩夏侯

       蜀魏在汉中对阵~~魏国大将夏侯渊为主将~~在诸葛亮的激将法下~~黄忠领下军令状~~与副将严颜一起迎战夏侯渊~~不料夏侯渊固守营寨不出~黄忠无奈~~在谋士法正的出谋划策之下~~终于逼得夏侯渊弃宅而出~~一阵慌乱中~~黄忠大刀挥下~~夏侯渊身首异处~~一代大将就此魂飘定军山~

       九、草船借箭

       赤壁之战前夕~~吴军都督与诸葛亮不和~~想方设法陷害诸葛亮~于是出计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筹集10万支弓箭~~诸葛亮顺势立下军令状~~言明只要三天就够~~随后找来鲁肃帮忙~~第三天夜晚~~与鲁肃在20条草船中缓缓向曹军水寨驶去~~到了营寨大门~~诸葛亮命所有船只一字排开~叫士兵擂鼓呐喊~~在大雾的影响下~~曹操不敢轻易而出~~命令弓弩手像擂鼓处发射弓箭~~诸葛亮让船体的两面都插满了弓箭后~~满载而归~~使得周瑜自叹不如~~

       十、关云长刮骨疗毒

       关羽戎马一生~~有一次被一直箭射中~虽然愈合了~但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后来找到华佗来医治~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当时,关羽邀请一位将领在一起下棋,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依然谈笑风声~~让人看不出他有半点疼痛的样子~~华佗刮到骨头上的毒~~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说道:“将军真乃神人也!”

       累死了。。打那么多了。。

       注:上述故事全部取自三国演义~~于三国志正史记载无关~请不要对号入座~谢谢~

阙的意思 阙的意思是什么

       《城阙辅三秦》的“阙”读:quē。

       阙quē,què:

       [ quē ]?

       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尚付~~。有怀疑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疑。

       过错:~失。

       姓。

       [ què ]

       1.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宫~。

       2.皇帝居处,借指朝廷:~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

       3.京城,宫殿:“城~辅三秦”。

       4.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

       阙

       〈动〉

       去除

       以待会而考之,亡者阙之。——《周礼》

       挖掘

       若阙地及泉。——《左传》

       毁伤。如:阙翦(削弱,毁坏)

       另见quē;què

       阙

       〈名〉

       (形声。本义: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二阙之间有道路)

       同本义

       阙,门观也。——《说文》。徐锴曰:“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诗·郑风·子衿》

       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史记·高祖纪》

       伏阙上平黎策。——清·张廷玉《明史》

       又如:城阙(城门两边的瞭望台);阙竦(高耸如阙门);阙下(宫阙之下)

       宫门的代称。如:阙下(帝王的宫阙之下。借指朝廷);阙门(宫门。位于两观之间)

       石阙。神庙、坟墓之前砌立的石雕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唐·李白《忆秦娥》

       又如:太室阙;高颐阙

       宫殿。如:阙庭(宫庭);宫阙(金阙。宫殿。也作天阙);阙掖(宫廷)

       帝王居地的统称

       诣阙止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另见quē;jué

       阙

       〈名〉

       缺点;错误

       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裨补阙洞。——诸葛亮《出师表》

       又如:阙败(因失误而把事情搞糟);阙政(有毛病的政治措施);阙失(失误;错误)

       豁口,空缺

       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列子·汤问》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水经注》

       又如:阙陷(凹陷)

       指待补的官额。即缺额。如:阙车(古代兵车的一种。用以补缺的战车,如现在所谓的机动预备部队);阙簿(缺额登记册)

       姓

       〈动〉

       削减;毁坏

       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左传·成公十三年》

       阙更减赋,尽休力役。——《汉书》

       又如:阙翦(毁坏)

       空缺;缺少。也作“缺”

       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三国演义》

       又如:阙遗(缺少;遗漏);阙少(缺少);阙遗(缺少;遗漏);阙少(缺少);阙笔(缺笔画);阙漏(空隙);阙略(缺漏)

       欠,应给而不给

       逃死阙税,取于居者,一室空而四邻亦尽。——《新唐书》

       通“掘”。挖

       若阙地及泉。——《左传·隐公元年》

       阙为深沟。——《国语·吴语》

       〈形〉

       残缺;不完善。如:阙典(残缺的典章制度);阙略(残缺;不完备);阙陋(残缺简陋);阙焉(不完备)

在诸葛亮与黄承彦的名气谁更大?

       阙的意思 阙的意思是什么:[ quē ]1. 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尚付阙阙。有怀疑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阙疑。2. 过错:阙失。3. 姓。[ què ]1. 皇宫门前两边供_望的楼:宫阙。2. 皇帝居处,借指朝廷:阙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3. 京城,宫殿:“城阙辅三秦”。4.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阙。

       阙的笔顺是点、竖、横折钩、点、撇、横、竖折。

       阙字的笔顺图解

       共十三画

       阙

        1

       点

        2

       竖

        3

       横折钩

        4

       点

        5

       撇

        6

       横

        7

       竖折

        8

       竖

        9

       撇

        10

       撇

        11

       横撇

        12

       撇

        13

       点

       阙字的笔顺分布演示图

       阙的拼音为quē,部首为门,结构为半包围结构,注音为ㄑㄩㄝ,ㄑㄩㄝ_,笔顺编号为4254315233534。

       阙字的具体字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基本解释 点此查看阙的详细内容

       [ quē ]1. 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尚付阙阙。有怀疑的事情暂时不下断语,留待查考:阙疑。2. 过错:阙失。3. 姓。[ què ]1. 皇宫门前两边供_望的楼:宫阙。2. 皇帝居处,借指朝廷:阙下。“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3. 京城,宫殿:“城阙辅三秦”。4. 陵墓前两边的石牌坊:墓阙。

       二、百科解释

       阙,中国罕见姓氏之一,国内主要分布于湖南、浙江,江苏,福建,安徽,台湾等地,海外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中国古代文献中此字用于姓氏和外族人名译音的情况多有记载。阙,是关于道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关于范畴的概念,阙是一种建设在道路之上的门类示意物,用来表示由此而始,行者行将进入一个“规定了的区域”,在今天的河北及很多地方,我们还可以看到阙的实物形态,比如讲一个村子的道路的并没有门的“门楼”、进入一个特殊区域的“牌坊”(在老北京的街道原来有很多实体),它是可以是文化的、地理的、经济的、政治性的、种种规范性的规范的最外最远的标示物,比如我们身体的手指末端、我们的鼻子尖,就因此都可以被赋有了“阙”的意思。不做姓氏时,代表宫阙,城阙的意思。阙为入声字,《广韵》等韵书皆注为去月切,现存què、quē两音,做姓氏时也有将阙姓注为quē音的,台湾的《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学术网络版第四版是将之规范为què姓,大陆2012年6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也是如此。

       三、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_卷十二_部__也。从___。去月切说文解字注(_)_。_也。__曰。__之_。此_上必加_者、_有不在_上者也。凡___在於平地、_四方而高者曰_。不必四方者曰_。其在_上者、_中央_然、左右__曰__。周_之象魏、春秋_之__、左_僖五年之__也。若中央不_、_跨___。_器_之__、左__之__是也。此云___也者、__有__者__。从_。__。去月切。十五部。

       四、详细解释

       [ jué ]动词(1) 去除以待会而考之,亡者阙之。——《周礼》(2)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3) 毁伤 。如:阙翦(削弱,毁坏)(4) 另见quē;què[ quē ]〈名〉?(1) 缺点;错误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裨补阙洞。——诸葛亮《出师表》(2) 又如:阙败(因失误而把事情搞糟);阙政(有毛病的政治措施);阙失(失误;错误)(3) 豁口,空缺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列子·汤问》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水经注》(4) 又如:阙陷(凹陷)(5) 指待补的官额。即缺额 。如:阙车(古代兵车的一种。用以补缺的战车,如现在所谓的机动预备部队);阙簿(缺额登记册)(6) 姓动词(1) 削减;毁坏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左传·成公十三年》阙更减赋,尽休力役。——《汉书》(2) 又如:阙翦(毁坏)(3) 空缺;缺少。也作“缺”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三国演义》(4) 又如:阙遗(缺少;遗漏);阙少(缺少);阙遗(缺少;遗漏);阙少(缺少);阙笔(缺笔画);阙漏(空隙);阙略(缺漏)(5) 欠,应给而不给逃死阙税,取于居者,一室空而四邻亦尽。——《新唐书》(6) 通“掘”。挖若阙地及泉。——《左传·隐公元年》阙为深沟。——《国语·吴语》形容词(1) 残缺;不完善 。如:阙典(残缺的典章制度);阙略(残缺;不完备);阙陋(残缺简陋);阙焉(不完备)(2) 另见jué;què[ què ]名词(1) (形声。本义: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二阙之间有道路)(2) 同本义阙,门观也。——《说文》。徐锴曰:“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诗·郑风·子衿》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史记·高祖纪》伏阙上平黎策。——清· 张廷玉《明史》(3) 又如:城阙(城门两边的_望台);阙竦(高耸如阙门);阙下(宫阙之下)(4) 宫门的代称 。如:阙下(帝王的宫阙之下。借指朝廷);阙门(宫门。位于两观之间)(5) 石阙。神庙、坟墓之前砌立的石雕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唐· 李白《忆秦娥》(6) 又如:太室阙;高颐阙(7) 宫殿 。如:阙庭(宫庭);宫阙(金阙。宫殿。也作天阙);阙掖(宫廷)(8) 帝王居地的统称诣阙止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9) 另见quē;jué

       五、辞典解释

       阙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基本字义阙读音:què怎么读:名词 古代宫门外两边供了望的楼台,中有通道。《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萧丞相,营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唐.白居易〈长恨歌〉:「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名词 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中,心居乎魏阙之下。」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名词 姓。如汉代有阙翊。其他字义阙读音:quē怎么读:名词 过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名词 官职的空位。宋.陈善《扪_新话.上集.卷一.前辈读书不似今人灭裂》:「适有一美阙,二人竞欲得之。」动词 亏损。《礼记.礼运》:「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动词 短少。宋.欧阳修〈与十二侄书〉:「吾不阙此物。」形容词 未足数的。《旧唐书.卷九二.韦陟传》:「阙员既少,取士良难。」形容词 脱漏的。?组词:「阙文」、「阙字」。阙的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基本字义阙读音:què怎么读:古代宫门外两边供了望的楼台,中间有通道。宫阙、城阙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姓。其他字义阙读音:quē怎么读:古代宫门外两边供了望的楼台,中间有通道。?组词:宫阙、城阙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组词: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姓。阙的解释(来源:小字典)基本字义阙古代宫门外两边供了望的楼台,中间有通道。?组词:「宫阙」、「城阙」。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组词:「帝阙」、「阙下」、「朝天阙」、「心怀魏阙」。其他字义阙脱漏、短少。通「缺」。?组词:「阙文」、「阙字」、「阙漏」、「付之阙如」。过失、缺点。通「缺」。?组词:「阙失」、「抱残守阙」、「拾遗补阙」。

       下面介绍下阙字的其他相关知识:

       关于阙字的诗词有:

       《睢阳·桂阙依城阙》、《归阙感怀·望阙二年余》、《过阙·虎阙沈沈列校屯》、《远违阙庭·恋阙思家两系情》、《刘氏双阙·双阙__即是碑》、《与张补阙、王炼师自?留别赵员外裴补阙同赋杂题一首》、《酬裴补阙吴寺见寻(一作酬袁补阙中天寺见寄)》、《酬裴补阙吴寺见寻(一作酬袁补阙中天寺见寄》、《双阙·朝游双阙下》、《行宫口号·绛阙前头天阙横》、

       关于阙字的组词有:

       鳌阙、榜阙、_阙、北阙、碑阙、_阙、部阙、补阙、残阙、蟾阙、城阙、待阙、阙殆、帝阙、阙狄、殿阙、玷阙、峨阙、

       关于阙字的成语有:

       抱残守阙、贝阙珠宫、补阙灯檠、补阙挂漏、多闻阙疑、攻过箴阙、衮实无阙、龙楼凤阙、慢弛之阙、弥缝其阙、琼楼金阙、阙一不可、身在林泉,心怀魏阙、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守阙抱残、心驰魏阙、心存魏阙、悬首吴阙、珠宫贝阙、补阙拾遗、

       关于阙字的书法图有: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佶颜真卿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我字的详细信息

有关诸葛亮的两个小故事..

       黄承彦在三国演义的书中是一个神秘人物,可谓神龙不见首尾。黄承彦一生没有异地出仕做官的记载,作为当地豪绅与名士,安葬地无疑应是在家乡。根据碑文所云是“黄的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议,立了此碑。”

       这里有两处疑点:一说是黄承彦一生没有异地出仕做官的记载,何以《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中,有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指点陆逊走出八阵图的故事?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黄承彦是随诸葛亮一起出山的,一直在幕后充当诸葛亮的私人智囊,这一点恐怕连蜀军上下整个都蒙在鼓里,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诸葛亮高、大、全的形象!

       第二个疑点就是:黄承彦死后,仅由黄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议立了碑。

       诸葛亮乃一代人臣,集忠孝节义于一身,仅以汉相的地位,也不至于让其岳父如此寒碜吧?而且不见有任何祭奠文章遗传下来,倒是涕零满面给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皇帝的《出师表》辉煌至今,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如果我们尝试如下的推理,也许能够得出一个合理的逻辑。

       黄承彦在刘备二顾茅庐时现身一次后,再次现身时就是指点陆逊走出诸葛孔明摆下的八阵图石阵了。当诸葛亮闻知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时,当时就仰天长叹:汉朝气数尽矣!如丧考妣。缘何还有后来的伐魏兴汉之壮举呢?难道诸葛亮不是未卜先知,只是随便叹口气玩玩的?

       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的,诸葛亮也不完全是泛泛之辈,他担心的也不完全是东吴。他算定的结局是:陆逊必定会身陷他预先布下的八卦石阵遭到覆没,但他没有料到的是,曹魏大军已趁机逼近东吴,只待东吴空虚,一举吞并东吴,然后两军合为一路,势如破竹追剿蜀军,亡蜀指日可待也。这就是诸葛亮深感末日来临,长叹一声“汉朝气数尽矣!”的根本原因。

       当前形势,除非东吴大军及早回师防御,抵抗魏军,方可缓解蜀、魏两国的灭顶之灾。如何才能得解呢?那就是释放身陷八卦石阵的陆逊,并晓谕厉害,使之不再继续穷追刘备,以免被曹魏得了鱼翁之利。

       刘备经此败战,狼狈逃窜到白帝称帝后,不久就含恨托孤而死。火烧连营可以说是蜀国的国仇了,说陆逊是蜀国的甲级战犯一点也不为过。被家仇国恨烧昏了头脑的蜀军,恨不得将陆逊及其十万大军碎尸万段、食肉寝皮,就算诸葛亮被黄承彦提醒,又怎么提出来放回陆逊呢?!

       此时的黄承彦忧心如焚,因为《隆中对》原本就是他一手在策划,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个执行者,真正的内涵只有黄承彦一个人深知,在这紧要关头,黄承彦终于忍不住从诸葛亮的幕后帐中跳将出来,冒天下之大不韪,释放陆逊,并阐明大义,令陆逊感激钦佩不已,发誓永不侵犯。

       事实果不出黄承彦所料,由于陆逊及时回师,遏制住了曹魏吞并东吴的如意算盘,也为刘备称帝赢得了时间,当然,也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穷兵黩武、伐魏兴汉之举!

       黄承彦顾全大局释放陆逊之后,并没有被蜀国最高核心统治层所理解,而是以叛国罪秘密处决了黄承彦。诸葛亮权衡厉害后,最终以保持沉默为代价,被核心统治层允许不被牵连而继续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

       黄承彦的生卒年不详,知道的是他死后朋友们相议,给他立了块不大的碑,坟墓也小。

       作为荆州名士,家境应该也很好,女婿又是蜀汉丞相,何至如此草草了事?

       代表性的说法是黄承彦从乃婿的八卦石阵中放跑了蜀汉公敌陆逊,因而被蜀汉密栽,诸葛亮自不好出面为其风光大葬。

       谬矣!

       二

       陆逊营烧七百里,杀死多少蜀汉将士,无疑是蜀汉公敌。若放了此等双手浸渍着蜀汉人的鲜血的仇敌,自是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

       但首先得有个前提:诸葛亮在河滩上的那几堆石头真能困死陆逊。

       《三国演义》的作者不信,所以还加上什么黑云压地、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伸手不见五指之类,实在可笑。

       大西北的大沙漠让几万大军迷路是有可能的,南方的山区要想让陆逊的几万大军迷路并困死,似乎有些小儿科,更别说几堆破石头了。

       可笑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什么大师品三国由此推论放走陆逊、留以共抗曹魏之说更是子虚乌有的杜撰了。

       三

       孙、刘进入战争状态是大违鲁肃的双方联手、共击曹操的政治主张的,但鲁肃死了,生性畏首畏尾的诸葛瑾不能阻止吕蒙对荆州发动战争,进而引发了彝陵之战。

       刘备两战皆大败,国本动摇。但杀红了眼的刘备收拾残军,依然准备着对吴进行战争。

       如果没有曹魏,孙、刘战争谁笑到最后是很难说的。

       孙权对刘备这种不要命的架势是有些害怕的,但另一方面又希望陆逊能长驱大进,攻占蜀汉。

       似乎都忘了曹魏。

       四

       诸葛亮没有忘记曹魏,孙、刘火并的结果最有可能产生的后果是曹丕军队趁虚而入,一统全国。

       要想在此时去说服刘备休兵罢战是不可能的,惹得龙颜大怒诸葛亮也可能被关进大牢。派人去孙权那儿说服正志得意满、心存侥幸的孙权不仅难以想象,明摆着也是背主通敌、更不可能不把事情张扬开来。

       按常理推断:此时的诸葛亮绝不可能寄希望于双方老板的理性。

       东吴说话算数的人里面最有头脑和理智的可能只有陆逊了。

       五

       陆逊是孙、刘荆州战争的策划者之一,也是孙、刘交恶的始作蛹者之一。

       由于地位一直较低,陆逊一向只考虑局部战争的胜败,并没能站在鲁肃和诸葛瑾、诸葛亮的高度来看过问题。

       但彝陵之战后的陆逊已是孙吴集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思考问题的方式应会因此而发生换位式的改变。

       值此帝国的生死存亡之际,诸葛亮是会做出派人出使陆逊的选择的。

       六

       应该说,这是背主的选择,也是违背刚刚失去亲人的烈属们的选择。

       在民情汹汹的时代背景下,要做出形同卖国的选择,于诸葛亮而言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生性谨慎的诸葛亮做如此机密的事情自不可能假手外人。

       岳父黄承彦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七

       诸葛亮的近亲和家人都是曹魏通缉的要犯,诸葛亮当然是带在身边的。

       让诸葛均去见陆逊,一则年轻不够档次,人家陆逊不一定接见;二则诸葛均担任官职,离职出使目标太大。

       黄承彦年老无职、名望素著,腹才口才应该也不错。至于他是不是诸葛亮的核心智囊并不重要,老人家和爱婿在一起,偶尔出出主意当然无可厚非。

       老人家偶尔出去云游云游也在情理之中,谁让人家是闲云野鹤式的名士呢?

       问题更在于象黄承彦老先生这种社会名流要求见陆逊,陆逊是不好拒绝的。

       至于黄承彦老先生是不是说了曹魏军队要在陆逊兵入蜀地后,趁虚袭击东吴之类,没人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让陆逊明白了孙、刘联合、共抗曹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梦初醒的陆逊退兵了。

       八

       陆逊无缘无故退兵,放弃了乘胜攻城略地的大好时机,是需要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的。蜀汉这边,诸葛亮事先准备好的几堆石头就成了让陆逊知难而退的最好的解释。

       有如此能干的丞相,民心自然大安。

       但传言的后来,几堆叫做八阵图的石头就把陆逊困住了,还是黄承彦放了陆逊的。

       蜀汉官方肯定是要出面予以否认的:困住陆逊是没错的,但奸细另有其人,与黄老无关。

       因为此事牵涉到丞相大人,别有用心的人企图用此事来动摇丞相的权威,搞乱国家。

       九

       之所以说官方会出面辟谣,是因为蜀汉政权的职能部门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下,而诸葛亮用人的标准无非听话而已。因此,跟屁虫们自然得维护丞相大人的声誉。

       但蜀汉真正说话算数的还是刘备。

       此事满得了别人,想要满过刘备是不大可能的。

       打天下靠的是枪杆子,什么外交之类刘备和孙权一样都认为是三岁小孩都骗不过的下三流把戏。

       然刘备不是傻瓜,诸葛亮和他的岳丈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确使蜀汉免受孙吴的攻击,效果显著。

       这时把诸葛亮抛出去,愤怒的人民群众肯定会把诸葛亮淹没在汪洋大海里。

       理智上他必需出面辟谣,以安定大局。

       皇上的金口玉言,谁敢不信?何况皇上是主战的!

       刘备临死前托孤给诸葛亮时曾提到诸葛亮谨慎,说后悔当初不听丞相之言,云云,其中的深义,怕只有他们君臣才心知肚明。

       诸葛亮也叩头泣血,口称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主公之万一。

       不断斗法的君臣俩,此刻方才相互倾心。

       十

       整部三国,象刘备这样向臣下认错的,此是唯一的。

       而象诸葛亮这样对蜀汉忠心的,也是唯一的。

       之所以说诸葛亮对蜀汉忠心,是因为按一般老板衡量属下是否忠心的标准:诸葛亮老背着刘备搞一些鬼名堂(或曰阴谋诡计),实在算不上对老板本人忠心。

       有戏弄老板之嫌,至少是貌视老板之权威。

       诸葛亮若在史上其他或目下的老板们手下打工,大抵是不免落入最坏的境地的。明未的袁崇焕就是背着崇祯搞什么政治外交被崇祯凌迟处死的。

       幸好诸葛亮遇上的是刘备。

       这种于史少见的佳话也成就了刘备和诸葛亮的青史留名。

       陆逊,则没有诸葛亮这般幸运。

       十一

       陆逊是此次外交事件中唯一的受害者。

       陆逊的私自退兵建立在彝陵大捷的光环中,不编造曹军要趁虚而入的理由孙权当时也不好说什么。

       但孙权心里的不痛快是可以想见的。

       陆逊私会黄承彦的事孙权不可能没有耳闻。

       孙老板对于土地的贪欲是压倒一切的。陆逊听信一个老朽的书呆子的话竟放弃扩大地盘的良机,实在低能。

       若是买诸葛亮的人情更是可以处以极刑的叛国行为。

       十二

       孙权一生打赏最多的是谁?不是周瑜,也不是鲁肃,更非陆逊。

       事实上陆逊活着时过的清贫,死时也是家无余财。

       孙权打赏最多的是白衣渡江、占领荆州的吕蒙。

       尽管吕蒙打荆州,几乎让孙吴陷入万劫不复。

       但攻城略地是硬道理。

       能捉老鼠的才是好猫。

       孙老板和绝大多数老板一样,不会有耐心去听乱七八糟的什么借口,前怕狼后怕虎非创大业之老板的本色。

       老板更不喜欢主意太大的人,而陆逊自此之后偏偏凡事“大”处着想,意见每每与孙权相左。

       这样一个迂腐的“书呆子”能得孙权宠信吗?

       若怀有私心则更是可杀!

       十三

       陆逊怀有私心不是没有可能的,孙策当年攻陷庐江,庐江太守正是陆逊的爷爷陆康。陆康失地后不久即病死。

       与其说是病死的,不如说是气死的。

       两家也算有世仇了。

       为冰释前嫌,孙权让陆逊娶了孙策的女儿做老婆。

       既成了亲家,陆逊自不好去挖岳父的坟墓。而孙权对乃兄的后代也不可能不照应着,只是又另添了三分顾忌。

       毕竟,自已的天下是哥哥打下来的。

       陆逊每每有两钱还拿去救济穷苦的士兵和百姓。

       笼络军心、民心是老板才有的特权!

       你陆逊什么意思嘛!!!

       关系如此错纵复杂,加上私自退兵的印证,陆逊要想被宠信,

       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十四

       黄承彦出使陆逊那里,蜀汉这边心知肚明的应该只有刘备、诸葛亮和他自已三人。别人即使有猜疑,也不敢明说。

       密栽说如果成立,既有伤刘备德望,也有伤诸葛亮名望,诸葛亮更不可能脱了干系!

       密栽说既不成立,为什么黄承彦死后埋的那么简朴呢?

       黄承彦去世的时间应该就在出使陆逊后不久。

       这样的出使不管从那个方面来讲,都是很化精神的。

       何况老爷子一向动脑不做事的,真要做起事来,自然大伤心智,更兼长途奔波劳苦。

       老人家毕竟年事已高,事后又成焦点物议人物,那里经得起如此折腾?

       当时,国难纷至沓来,又值刘备行将驾崩。

       前线殉难将士更是尸横敌国、埋骨沟壑。

       这种非常时期,遭人物议的黄承彦如何能风光大葬?

       诸葛丞相只能夹紧尾巴、埋头忙于国事,而把岳父的后事委托给岳父的生前好友们从简办理了。

求大家帮我找一个历史故事,越短越好200-300字

       诸葛亮事迹 诸葛亮故事

       第一个版本: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诸葛亮故事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NOTE: 南阳武侯祠同样有“三顾茅庐”一说,难以定论。大家可以看。

       诸葛亮《前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诸葛亮《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悼周瑜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蒸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兰溪诸葛村)[注:应网友 武春森要求]

       隆中对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第二个版本:

       三顾茅庐

       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也叫诸葛孔明),刘备很高兴,便决定去访聘.当时诸葛亮正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刘备携同关羽,张飞到隆中,不巧诸葛亮出了门,没见到.过了几天,刘备再冒著风雪去拜访,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两次见不到孔明,刘备有些失望,但是为了成就大业,他求才心切,不顾张飞关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访.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不过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三顾茅庐」后来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

       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麼才学 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麼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 「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环境. 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初出茅庐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领兵十万,到达博望城,逼近新野.刘备叫来关张二人 商议迎敌,张飞原本对刘备说的「得了孔明如鱼得水」很不服气,便赌气地说:「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敌 」 刘备说:「智谋靠孔明,勇武须二弟,怎麼可以推诿呢 」 刘备叫孔明指挥作战,孔明怕关张等人不听从号令,便要了刘备的宝剑和印章,显示他正掌握兵权,违令者斩.孔明派兵遣将,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败夏侯敦.这场漂亮的胜仗,使关张开始佩服诸葛亮,从此诚心诚意地听从他的调遣.《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有首评议诗赞扬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成语「初出茅庐」原说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就打胜仗,后来则用以比喻刚刚进人社会工作,缺乏实际经验.例如:别看他「初出茅庐」,却有一股冲劲,又肯虚心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业务,作出了成绩.

       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以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一时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於死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甚麼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能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

       七擒七纵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登上帝位,蜀国兴盛起来.当时南中地区(现在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却作乱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战事节节胜利,最后剩下南中首长孟获还继续反抗.诸葛亮了解到孟获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决定攻心为主,把孟获争取过来. 诸葛亮善用计谋,第一次交锋就把孟获活捉了.他游说孟获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孔明也不勉强他,把他放了,让他再来较量.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获终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诸葛亮命令孟获和各部族首领照旧管理原来的地区,不派出官吏,也不留军队,使汉人和各民族长期相安无事,稳定了蜀国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无后顾之忧」的条件.「擒」就是捉拿,「纵」就是放.「七擒七纵」比喻对战胜对方稳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

       淡泊明志

       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进了草庐大门,到了中门,只见门上写看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来显示自己的志趣,用心境平静来远离名利.这副对联表现了诸葛亮品德修养的一个方面.诸葛亮《戒子书》则是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还是一样.诸葛亮与武当山诸葛亮,三国时人,出生於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十四岁时,他姐弟三人随叔父诸葛玄到了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市),不久,又随叔父到了襄阳投奔刘表.叔父逝世后,诸葛亮姐弟三人就在襄阳城西二十多里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置了田产定居下来.诸葛亮天资超凡,居於隆中之卧龙岗,躬耕之余,博览诸子百家,显示出很高的知识才华.据《诸葛亮集》载,诸葛亮当时曾结交过许多荆州名士,谦恭请教,,知识愈加广博.当时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他在襄阳一带传授道业,收有很多门徒.据《仙鉴》记载,司马徽因见诸葛亮有经世之才,便向他说:「以你的才华,应当再访名师,充实你的学问.汝南灵山萼公玖熟谙政治,军事之雄韬大略,我常常向他请教,他的知识我们永远也学不完,你可以向他虚心求之.」诸葛亮很高兴,就随司马徽拜萼玖为师.诸葛亮在萼玖处住有一年, 萼玖却什麼也不教,但诸葛亮仍旧恭恭敬敬奉侍老师,直到萼玖认定诸葛亮确实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时,终於将《三才秘篆》,《兵法阵图》,《孤虚相旺》诸书一一传授给他.这些书有道学的,有天文气象的,,有兵法的,大多是诸葛亮以前未曾涉及到的学问,这使他受益颇大.数月之后,萼玖见他已能领会到所授著作的奥妙,就向他推荐说:「南郡有个武当山,此山有七十二峰,三十二岩,二十四涧,风景奇异,该山天柱峰,紫宵峰为最高,这两峰之间隐修的道家高人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北极教主,精於《琅书》,《玉册》,《灵符》等六甲秘文及五行道法.你在我这里学的主要是兵法,而未精学道术,这深显不够,长此下去会落入偏激的左道之流,所以,我将带你拜北极教主为师,再深研道法.」於是,诸葛亮随萼玖便上了武当山.北极教主收诸葛亮为徒后,也对他进行了一番考验,每日令他砍柴担水,食以黄精.这样住了很久,见其果有诚心,方授之以道术.然后令其下山行世.这以后,诸葛亮也曾再访萼玖及北极教主,但终无所获,於是,继续隐耕隆中.司马徽因知诸葛亮大器已成,所以后来刘备向司马徽访问世事时,司马徽向他首先推荐的治世人才就是诸葛亮. 这以后就发生了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拜为蜀相,终於显示出政治,军事天才的一系列动人经历.按后人考隆中,卧龙岗,似有南阳,襄阳之争.据《诸葛亮集》「亮家於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所记,当以今襄阳为确.原因有二:一,襄阳当时归南阳郡所辖,当有南阳之称;二,襄阳接壤今之宜城县,宜城有地名曰邓林,其名久远,三国时可能以邓林名邓县,隆中归此邓县所辖极有可能.又按道家者流有出世,住世,隐修,治世之不同,汉之张子房,三国时诸葛亮可谓住世,治世一派之代表.从诸葛亮一生的事迹来看,他於萼玖和北极教主处学得的道门学问很多,其中广博及政治,军事,天文,历法,医药,符篆等等,这在他辅助刘备打天下的生涯中,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他唯一未能学得到的就是神仙炼养之术,使他终未得享天年而病逝.或许这也是他道门师长看他是个治世的料子,且有治世的抱负,因而因材施教的结果吧!

       

参考资料:

诸葛亮事迹 诸葛亮故事

裨补阙漏怎么读

       诸葛亮事迹 诸葛亮故事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诸葛亮故事

       ------以下是应网友要求而整理。2004.03.31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NOTE: 南阳武侯祠同样有“三顾茅庐”一说,难以定论。大家可以看。

       诸葛亮《前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诸葛亮《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悼周瑜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蒸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兰溪诸葛村)[注:应网友 武春森要求]

       隆中对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文: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不只十个 为了楼主需要,您可以选几个。

对诸葛亮的2种评价 大家看完说话

       bì bǔ quē lòu。

       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意为弥补缺漏、不足之处。

       词语解释:

       裨:增益。阙:通“缺”。缺点。阙漏:缺失、遗漏。补救缺点和疏漏。

       出处原文: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诸葛亮事迹 诸葛亮故事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诸葛亮故事

       ------以下是应网友要求而整理。2004.03.31

       吃 瓜 留 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NOTE: 南阳武侯祠同样有“三顾茅庐”一说,难以定论。大家可以看。

       诸葛亮《前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诸葛亮《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悼周瑜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蒸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兰溪诸葛村)[注:应网友 武春森要求]

       隆中对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文: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诸葛亮预言《马前课》

       相传为诸葛亮于军中闲暇时写了一个《马前课》,是预测天下大事的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在出兵之前,在马前面占卜一课,即起卦的意思。诸葛亮的《马前课》非常好破译,每个朝代就一卦,这样往下排就是了。 而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其他很多预言书比较难破译,因为它讲历史大事,有的时候一个朝代可能有很多大事,有的朝代大事要少一些,不规律。

       《马前课》

       第一课 ○●●●●○ 中下

       无力回天 鞠躬尽瘁

       阴居阳拂 八千女鬼

       证曰:阳阴阴阴阴阳在卦为颐

       解曰:诸葛鞠躬尽瘁而死,后蜀汉后主降于魏

       第二课 ○●○○●○ 中下

       火上有火 光烛中土

       称名不正 江东有虎

       证曰:阳阴阳阳阴阳在卦为离

       解曰:司马炎篡魏元帝都建康属江东

       第三课 ○●●●●● 下下

       扰扰中原 山河无主

       二三其位 手终马始

       证曰:阳阴阴阴阴阴在卦为剥

       解曰:五代始于司马终于杨氏

       第四课 ●●○●○● 中上

       十八男儿 起于太原

       动则得解 日月丽天

       证曰:阴阴阳阴阳阴在卦为解

       解曰:李唐起于太原武□称周

       第五课 ○○○●●● 下中

       五十年中 其数有八

       小人道长 生灵荼毒

       证曰:阳阳阳阴阴阴在卦为否

       解曰:五代八姓共五十三年

       第六课 ●○○●○○ 上中

       惟天生水 顺天应人

       刚中柔外 土乃生金

       证曰:阴阳阳阴阳阳在卦为兑

       解曰:赵宋黄袍加身而立敌为金

       第七课 ●○●○○● 中中

       一元复始 以刚处中

       五五相传 尔西我东

       证曰:阴阳阴阳阳阴在卦为井

       解曰:元代共十主后各汗国分裂

       第八课 ○○●●●○ 上上

       日月丽天 其色若赤

       绵绵延延 凡十六叶

       证曰:阳阳阴阴阴阳在卦为益

       解曰:朱即赤日月是明共十六主

       第九课 ○●○●●● 中上

       水月有主 古月为君

       十传绝统 相敬若宾

       证曰:阳阴阳阴阴阴在卦为晋

       解曰:水月有主是清也,古月是胡也,满清十皇朝最后亡于宣统

       第十课 ●○●○●● 中下

       豕后牛前 千人一口

       五二倒置 朋来无咎

       证曰:阴阳阴阳阴阴在卦为蹇

       解曰:豕后牛前辛亥也千人一口为和,五二倒置是民也朋者外邦也

       第十一课 ○●○○●○ 中下

       四门乍辟 突如其来

       晨鸡一声 其道大衰

       证曰:阳阴阳阳阴阳在卦为离

       解曰:当朝之象也四门乍辟谓为门户开放,酉年当期时无人再相信其道理故

       第十二课 ●○○○○● 上中

       拯患救难 是唯圣人

       阳复而治 晦极生明

       证曰:阴阳阳阳阳阴在卦为大过

       解曰:当来之象也灾难当头之极,其时圣人出现救苦救难故

       第十三课 ○●●○○○ 上中

       贤不遗野 天下一家

       无名无德 光耀中华

       证曰:阳阴阴阳阳阳在卦为大畜

       解曰:世界大同之象

       第十四课 ○●○●○● 中下

       占得此课 易数乃终

       前古后今 其道无穷

       证曰:阳阴阳阴阳阴在卦为未济

       诸葛亮的专题网站.com

       诸葛亮预言《马前课》详解诸葛亮预言《马前课》详解

       诸葛亮预言《马前课》1诸葛亮预言《马前课》

       诸葛亮预言《马前课》2诸葛亮预言《马前课》

       好了,关于“裨补阙漏怎么读”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裨补阙漏怎么读”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