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谜语 成语谜语

《赠汪伦》李白骂人_《赠汪伦》李白骂人版

zmhk 2024-05-06 人已围观

简介《赠汪伦》李白骂人_《赠汪伦》李白骂人版       希望我能够回答您有关《赠汪伦》李白骂人的问题。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回答您的问题。1.《赠汪伦》原文赏析和翻译2.为什么说《赠汪伦》这首诗开头就犯了大忌讳?3.《赠汪伦·李白》原文与赏析4.李白《赠汪

《赠汪伦》李白骂人_《赠汪伦》李白骂人版

       希望我能够回答您有关《赠汪伦》李白骂人的问题。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回答您的问题。

1.《赠汪伦》原文赏析和翻译

2.为什么说《赠汪伦》这首诗开头就犯了大忌讳?

3.《赠汪伦·李白》原文与赏析

4.李白《赠汪伦》表面上是感谢诗,倒着读才发现别有一番意味

5.李白 赠汪伦

《赠汪伦》李白骂人_《赠汪伦》李白骂人版

《赠汪伦》原文赏析和翻译

        《赠汪伦》原文赏析和翻译

        《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下面是我整理的《赠汪伦》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欣赏!

《赠汪伦》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参考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要离开,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

        赏析1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赏析2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赏析3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李白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

为什么说《赠汪伦》这首诗开头就犯了大忌讳?

       李白《赠汪伦》赏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1]。

       桃花潭花深千尺,不及汪伦迭我情。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

《赠汪伦·李白》原文与赏析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诗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如果说在大唐诗人中,哪一位最为有名,你肯定脱口而出李白。那么,在大唐诗人中,又是哪一位最与众不同呢?当然还是李白。他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打破诗歌的各种规律而来。写律诗常常不合律,写歌行体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空无依傍,笔法多端。仿佛时刻在说:“我们不一样”。

       比如,李白的七言绝句《赠汪伦》,在一开头就犯了一个大忌讳。自古以来,文人写诗,都非常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但李白却还是将自己的名字写入到了诗中,不过在李白的笔下,直呼姓名,反而使得这首诗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所以它依然流传了1000多年,成为千古名作。不得不赞叹一句,不愧为“诗仙”。下面我们便来一起欣赏李白的这首《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首先,诗的前两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意思是说:我李白正要乘船开始出发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了踏歌的声音。很明显,这两句诗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而其中一位主人公便是李白,至于另一位则是他在当地泾县的一个好友汪伦。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踏歌”,是唐代一种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即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从这里的“忽闻”二字,可以看出汪伦的到来是不期而至的。也就是说人还没有到,踏歌的声音便先到了,于是李白便知道是汪伦赶来送别了。这里欢快的送别画面,无疑不同于其他送别诗中充满离愁的场景。它反映了李白和汪伦都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也可以说是都与众不同。

       然后,我们再看诗的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意思是说:这里的桃花潭水,深度可达千尺,但它都不及你汪伦送别我的情意呀!这两句诗,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好评。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便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确实这里的“不及”二字,让它耐人寻味,不禁产生一个想法,到底要多深的水,才能比得上汪伦的情意呢?

       这种比物手法的运用,无形中便把真挚纯洁的深情具体化了,增加了诗的亲切感。通俗易懂、清新活泼而富于民歌色彩的语言,再加上深情厚意,无疑是这首诗流传了1000多年的原因。宋代杨齐贤在《李太白文集》注中介绍说:到宋时,汪伦的子孙还珍重地保存着这首赠诗,可见这首诗的价值。

李白《赠汪伦》表面上是感谢诗,倒着读才发现别有一番意味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宝十四年(755),李白自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李白,临走,汪伦又来送行,李白遂作此诗以留别。

       

        诗仅四句,前半叙事,后半抒情,叙事完整,抒情真挚,是有唐一代留别小诗的佳作。“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首句写离去者,次句写送别者,摄取的虽是小小的送别镜头,却很具特色。“李白乘舟”,走的是水路,“将欲行”是“兰舟催发”的令人难舍难分的时刻,这是李白在正要离岸的船上向人们挥手告别的情景。那么,送行的是谁呢?诗人没有说,只说“忽闻岸上踏歌声”,送行者是匆匆赶来的,而且脚踏节拍,口唱歌行,不写其人,只写其声。其实,送行者并非出乎诗人的意料之外: “欲行”而未行,不是正在等待这位朋友前来送别吗? “忽闻”二字,是故作顿宕,这样写显得十分含蓄。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遥接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是桃花潭。《一统志》载: “桃花潭在宁国府泾县(今安徽泾县)西南百里,深不可测。”李白用“水深千尺”描绘了桃花潭深不可测的特点,而且语带双关,为结句写友情之深作了伏笔。结句“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水深比情深,水深千尺,尚不及情深,汪伦送我之情该是何等真挚,何等纯洁,何等深厚,何等悠长!诗人写得又是何等耐人寻味!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十说: “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这最末一句方点明送行者为汪伦,始藏之,终露之,更使全诗意趣盎然。

        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沈德潜《唐诗别裁》)

        相别之地,相别之情,读之觉娓娓兼至,而语出天成,不假炉炼,非太白仙才不能。“将”字、“忽”字,有神有致。(黄叔灿《唐诗笺注》)

        言汪伦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说便无味,借桃花潭水以衬之,便有不尽曲折之意。(李锳《诗法易简录》)

李白 赠汪伦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千百年来被人传颂,人们都认为它是一首赞颂友情的非常经典的送别诗。语文书上说:当年,李白在汪伦家中盘桓十几日,每日宴饮,而且附近有桃花潭美景,李白在此乐不思蜀,因此在离别之际,写下了这首情感真切的诗歌,以此来感谢和颂扬汪伦的热情招待。事实上,关于汪伦邀李白的故事,许多读者都耳熟能详:汪伦其实是把李白骗到了自己家中。

       当时,李白正好在安徽黄山一代游历,而汪伦家就在附近的泾县。汪伦素来十分仰慕李白,他听闻李白好美酒,喜美景,因此写信给李白邀他前来,他在信中写道:“鄙乡近有万家酒店,十里桃花”。李白看到信后便欣然前往,但是到了那儿一看才知道上当了。原来万家酒店,就是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而十里桃花,就是他家十里外有一个桃花潭!李白当即就要走,但汪伦却极力留他住几日,李白只好先住下再说。

       不过汪伦对李白倒是盛情款待,而且每日陪着李白畅饮,李白也只好留下来住了几日。但是毕竟是上当受骗来到此地,李白几日后便告辞要走了。离别当日汪伦将李白送到桃花潭边上,于是李白便写下了这首经典的《赠汪伦》。其实这首诗明着是感激汪伦,实际上是说:汪伦就是坑啊,千尺深的桃花潭都不如他坑!这个秘密,其实大家把原诗四句调给顺序就知道了:

       不及汪伦送我情,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乘舟将欲行。

       翻译过来就是:等不及汪伦送我了,却又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歌声。但只听见歌声却不见人,定睛以看,原来是汪伦掉进了桃花潭!这桃花潭可足足有千尺深啊,李白一看乐了,赶紧催舟快点走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

        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赠汪伦的诗意

        赠汪伦的诗意

        《赠汪伦》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诗意: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李白 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译文: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赏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李白 山中问答

        《山中问答》

        作者:李白

        原文: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释:

        1、余:我,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栖:居住。碧山:山名,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2、闲:安然,泰然。

        3、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山有小口。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4、别:另外。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翻译:

        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

        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

        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赠汪伦》李白骂人”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