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胡服骑射_胡服骑射历史典故

zmhk 2024-05-07 人已围观

简介胡服骑射_胡服骑射历史典故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胡服骑射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决大家的疑惑。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胡服骑射的话题。1.战国时期赵国的"胡服骑射"是啥子意思那?2.胡服骑射是怎么回事?对赵国有什么影响?3.赵武灵

胡服骑射_胡服骑射历史典故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胡服骑射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决大家的疑惑。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胡服骑射的话题。

1.战国时期赵国的"胡服骑射"是啥子意思那?

2.胡服骑射是怎么回事?对赵国有什么影响?

3.赵武灵为什么要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_胡服骑射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的"胡服骑射"是啥子意思那?

       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采取军事改革措施,学习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饰,学习骑马射箭,史称“胡服骑射”。

       周赧王八年(前307)春,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进行的军事改革。他令军民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当时赵国北方居住着胡人游牧部落。他们在与赵国军队作战时都使用骑兵。胡人身穿短衣、长裤,骑马奔跑、开弓射箭都十分方便。当时赵国军队兵器虽然比胡人精良,但多是步兵和战车混合编队,官兵穿着长袍,行动远不及胡人灵便。赵武灵王决心向胡人学习,他不顾贵族官僚的反对,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由于胡服确实穿用方便,很快受到国民的欢迎。在提倡改穿胡服成功后,赵武灵王接着又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赵国不断开拓疆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一方面提倡有利于生活和武备的胡人方式,另一方面加强了对胡人侵扰的反击。修筑赵国长城就是措施之一。赵武灵王实行的“胡服骑射”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改革,也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次革命。

胡服骑射是怎么回事?对赵国有什么影响?

       胡服骑射历史典故如下: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是说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后决定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励行改革。

       当时所谓的“胡服”,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称“胡服”;“骑射”指周边游牧部族的“马射”(骑在马上射箭),有别于中原地区传统的“步射”(徒步射箭)。

       从此,使军队中宽袖长衣的正规军装,逐渐改进为后来的衣短袖窄的装备。从而顺应了战争方式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为国家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实施促进了各地区,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人因为胡服劳作方便而穿上胡人的服饰,胡人因汉人的服饰飘逸而穿上汉人的服饰。“胡服骑射”导致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融合,也缩短了赵人、胡人心理上的胡、汉差异。

       从而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秦汉时期全国各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赵武灵为什么要胡服骑射?

       形势所迫,赵武灵王十五岁继位时,国土里面还存在心腹大患中山国,东北方有名的弱国燕国,也时不时过来捏一下,楼烦、林胡等游牧民族经常入境抢掠,赵武灵王继位时,魏惠王便召集楚、秦、燕、齐四国联军以会葬为名,兵临赵国城下。赵武灵王摆出鱼死网破的姿势才逼退联军。

       外敌威胁与日俱增,与林胡楼缓作战让赵军吃尽苦头,赵武灵王痛定思痛,决心学习游牧民族的长处,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类似于戎狄的短衣窄袖的服装,同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不同。骑射指像游牧民族一样骑在马上射箭,区别于原来的步射车射。

       国内对变法反对声音很大,赵武灵王与他们进行论战,指出必须顺势而为不可拘泥古法,“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又与大臣肥义和将军楼缓商议了多日,得到他们的支持后,武灵王下定决心,下令全国实行胡服。他自己首先穿了起来,又亲自说服他的叔父反对派代表公子成,请他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朝见。

       经过严刑竣法与耐心说服并用,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就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战国策·赵策二》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赵世家》说“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胡服骑射才推行一年,便效果明显,赵国向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又向西攻打胡地,到达榆中“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武灵王贡献良马以求和,赵武灵王让代相赵固专门主管所占领的胡地,负责向国内提供骑兵。从此,赵国骑兵开始强于天下,六国莫不侧目。

       解 释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固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出 处 《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典故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战国时,今河套地区属赵之云中郡九原县地。杰出的社会改革家赵武灵王,曾一度君临北至阴山西达高阙塞的西北边疆地区。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

       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可是“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少数民族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公子成等人见赵武灵王动了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布谣言说:“赵武灵王平素就看着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做出来羞辱我们。”赵武灵王听到后,召集满朝文武大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并严厉地说:“有谁胆敢再说阻挠变法的话,我的箭就穿过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觑,从此再也不敢妄发议论了。

       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国民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大大提高,在与北方民族及中原诸侯的抗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起,赵国的国力就逐渐强大起来。后来不但打败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夺取林胡、楼烦之地,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并设置云中、雁门、代郡行政区,管辖范围达到今河套地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特别是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看作“异类”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声浪中,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实行向夷狄学习的国策,表现了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赵武灵王不愧是一位值得后人纪念和效法的杰出历史人物。

       胡服骑射--林胡和楼烦

       先秦时,这两族与鬼方等族同时出现在商周以北。据《伊尹朝献商书》记载:楼烦居商正北。《史记》中也记载:春秋时期晋北(今山西北边)有林胡、楼烦。可见林胡、楼烦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最古老的原始部族。

       战国时期,七强争雄,燕赵两国为割据地盘,经常以武力兼并四邻。由于林胡和楼烦比较弱小,迫于燕赵的压力,他们一迁再迁,先从晋北迁到燕北,又从西南迁到赵北。公元前三零六年,赵武灵王打败林胡,林胡从属于赵。林胡的在战国时期的活动地区在今大青山以南黄河以东地区,主要是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一带。赵武灵王臣服林胡后,“礼服”楼烦,征集了他们的军队。这样,把林胡、楼烦两国上千里的土地并入自己版图,设置中、雁门、代三郡治之。而且筑了从今河北宣化沿阴山山脉西行,直达今河套五原以北狼山缺口止的长城,以之来达到巩固土地、防御北胡的目的。

       赵孝成王时,赵国大将李牧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同时降服林胡。从此以后,林胡的名字便消失了。但楼烦仍然存在,活动在鄂尔多斯地区。

       战国后期,活跃在河套地区的匈奴兴起,占领黄河以南的河南(鄂尔多斯地区)地区,楼烦从属于匈奴。秦灭六国后,秦将蒙恬收复“河南地”,楼烦又归在秦的统治下。秦被灭后,匈奴东灭东胡,西击月氏,南下吞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楼烦一直隶属于匈奴。西汉武帝年间,汉将卫青率大军于公元一二七年重新夺回黄河两岸的河套地区后,楼烦并入汉朝,从此楼烦不复为国。

       林胡和楼烦,是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生活的游牧民族。林胡、楼烦所盛行的“胡服骑射”,很受中原各族的欢迎。赵武灵王曾在呼和浩特市东南的大黑河东岸,训练骑兵,把只宜于平原作战的兵车变为轻快的、突击力很强的骑兵。

       林胡和楼烦人散居塞内,或并入匈奴,或融入汉族,渐渐地从历史舞台上消失

       今天关于“胡服骑射”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胡服骑射”,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